品种繁多的点心,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执念。每一道点心从制作、烹饪、造型到出炉,不仅是一次时间的洗礼,更是一份匠心的坚守。历时3个月评比,2017“传承·光大 武进名点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这是活动评比的结束,但对于武进点心产业的发展却是一次新生。
创新技艺做精名点
“武进名点不仅口感好,而且沉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,具有传承价值。”说这话的是国家级评委、高级技师、武进烹饪协会会长龚剑锋。尽管没有亲临现场颁奖,电话那头的龚剑锋却对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。
事实上,作为武进区商务局、武进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三次武进地方美食系列活动,武进名点评选通过主流媒体深入挖掘品牌故事,打响了当地餐饮品牌,也引导着消费者的购买。
“武进点心要打响品牌做大市场,要努力在深入挖掘内涵上做文章,让点心更具文化涵养。”龚剑锋建议,商家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,不断提升和完善点心技艺,加大宣传力度,把小点心做出大市场。
“武进点心还要在‘精’字上下功夫。”中国烹饪大师、武进职教中心烹饪专业老师吴小成表示,当前我区的点心品种还比较单调,点心师还应该多磨练自己的手艺,在口味、外形上下狠功,把武进名点做出口口相传的好口碑。
文化传承光大名点
点心,点之以心,浓缩的是点心师那颗淳朴的心。事实上,在武进,很多点心都有着几百年历史,小笼包、大麻糕在清代时期就已成为文人墨客的挚爱。
“最经典的点心,每一口都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。”作为一名资深美食达人,王贝贝已连续两次参加本报组织的美食系列评选活动。她表示,当前,迫切需要把这些既好吃又有历史意义的点心发扬光大,让更多人品尝到武进的美味。尤其是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,让武进百姓、外地游客都能知道“美食去哪儿”。
“武进名点等于武进招牌,不仅可以作为本地餐饮文化的一扇窗,还能成为带动武进文化走出去的一把钥匙。”美食达人管惠芬在采访中希望将更多特有文化融入点心制作,打造武进特有的美食名片。
让名点走向更大市场
1月10日的颁奖活动现场,虽然寒风凛冽,却挡不住市民的热情。展台前,10家单位都展出了自己的当家点心。
“甜的、咸的麻糕各来三块。”市民王丽燕挤在人群前抢先下单,“早就听说韩记大麻糕了,一直没空去品尝。”她笑着说,刚刚试吃了一下,用料足,口感好,又酥又香,买几块回去给家人尝尝。
榴莲小姐的甜品店设摊处,香味四溢的斑斓蛋黄酥受到了一拨又一拨试吃者的青睐。“轻轻咬一口,蛋黄在舌尖上翻滚,带有清香的斑斓玄米跟酥脆的表皮完全融合,各种滋味尽在口中。”食客们纷纷说道。
火热的氛围让各家展出单位笑得合不拢嘴。韩记点心坊负责人韩效庆告诉记者,这趟共带来麻糕288块,颁奖还没开始,就全卖光了。
“这是一次推广展示的创新。”资深媒体人、武进烹饪协会文化顾问肖飞表示,武进名点的发展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。一方面,政府要积极搭台、通过各种合作渠道来带动产业发展;另一方面,广大商家也要创新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来推广自己的产品。
光大品牌 传承匠心
责编: jiangcai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