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河5号正东约300米处,一处老旧的小屋,要不是墙上挂着的“匠心60年”古朴的木牌,很容易就让人错过。斑驳的墙面,记录着淌淌而过的时光,也是老谢修表走过六十多年的滴答声。
一间玻璃门相隔,屋外,是城市建设改造的轰鸣声;屋里,却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:藤椅上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手捂热水袋,时而侧头看看身旁的电视,时而把眼神专注于眼前伏案修表的老伴。
82岁的老谢低着头,左眼戴着放大镜,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的表。
老谢专注伏案修表,老伴每天就在店里看看电视陪伴着老谢。
“我啊,从16岁就开始当学徒,学着做生意咯。”今年已经82岁的谢浩成老人,头发已经花白,他穿着一件墨绿色的羽绒服,伏在案前修表,时不时,会转过身来跟你聊上几句。他说,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从16岁开始的缘分,会一直延续至今。
“我做学徒做了三年,当时店里有三个学徒,我是里面最小的一个。店里管吃住,但是学徒每个月只有一元钱的工资。”谢浩成回忆,最开始,他工作的地点在南大街;后来,换到了老市政府附近一家合资开的钟表店,收入渐渐多了;再后来,他被调到了机床厂,做计量工作,尽管工资高了,但手表却碰得少了。“一不碰手表,就有点技痒,然后就帮厂里的员工们修”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谢浩成从厂里退休,身体轻松了,心里却一下变得空落落的。老伴李兰芳看出了他心中的不舍:我跟他18岁的时候就认识了,怎么会不了解他?每天在家里从前走到后,饭也吃不香,觉也睡不好,就知道他没放下!
在李兰芳的支持下,谢浩成摆了个露天的小摊,又开始了修表的老本行。每天,夫妻俩就把一张写字台扛上小三轮,再趟着车到家附近老居委会的门口,日暮黄昏,再收摊回去。
直到五、六年前,他们在自己家附近租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小房子,继续着他的时光故事。李兰芳告诉记者,他们曾养育过三个孩子,但是有两个已经英年早逝,只剩一个大儿子,住在茭蒲巷。
老谢从业修表多年,从落地钟到各式手表,修理过的钟表数以万计。
两个人,一个修着,一个陪着,任深深浅浅的皱纹上额,绵绵长长的岁月就这么静静携手走过。每天早晨8点,老谢准时开门,中午11点回去吃饭,下午2点再来开门,风雨无阻。“每天都要来的,保不住什么时候就有人需要我修表”。
采访这天,正好有一位老主顾上门,姓赵,和谢师傅的年纪不相上下,认识了几十年,他说,每次表有问题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“前几年很少有人来修表,近两年还多了些”,老人说,他已经82岁了,趁着视力还行,再继续做着吧。
修表的滴答声记录一个匠心60载里的时光故事
责编: zhuangenhu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