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市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
一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
2012年,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市人大、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程和中心工作,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,把握“稳中求进”总基调,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,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、促转型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促和谐等各项工作,财政改革与管理稳步推进,预算执行总体保持平稳。
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393亿元。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,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,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调整为375亿元左右,较上年增长7%左右。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8.99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1.06%,较上年增长8%,增收28.11亿元。其中:市区完成315.38亿元,增长8.5%,增收24.7亿元。市本级完成32.51亿元,下降11.81%,减收4.35亿元。
在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构成中,增值税完成51.57亿元,增长6.2%;营业税完成83.81亿元,增长13.1%;企业所得税完成40.67亿元,下降7.72%;个人所得税完成19.9亿元,增长3.77%;契税完成27.93亿元,增长10.66%。
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325亿元,其中:市本级为125.9亿元。由于上年结转、省下达专项经费、中央转贷地方债以及年度调整预算等因素,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407.51亿元,其中:市本级调整为120.23亿元。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2.3亿元,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.27%,增长8.43%,增支30.49亿元,其中:市本级完成109.4亿元,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0.99%,增长3.95%,增支4.16亿元。(以上为预计数,目前财政决算正在编制中,待财政决算正式编制完成后,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。)
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、中央转贷地方债收入、上年结余收入、调入资金,减去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、上解上级支出等收支相抵后,预计结余结转20.08亿元,其中: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、下级上解收入、中央转贷地方债收入、上年结余收入和调入资金等,来源合计243.57亿元,减去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、上解上级支出、补助下级支出等,支出合计229.27亿元,年终结余结转14.3亿元,其中:未完事项结转下年支出10.8亿元,年终结余3.5亿元。2012年全市财政均实现收支平衡。
2012年全市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有以下主要特点:
(一)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稳
受国内外经济下行、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,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财政增收压力逐渐加大。但各级财税部门努力克服严峻挑战,坚持依法征收和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并重,全年仍实现8%的增长。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,重点支出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,“三农”、教育、科学技术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文化体育与传媒、住房保障等支出得到有力保障。
(二)千方百计支持稳定经济促进转型
积极贯彻市委、市政府“创新驱动加速年”的决策部署,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,在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程的支持力度,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稳中求进。一是采取积极措施,稳定经济增长。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,设立工业经济稳增长专项资金,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展销会、经贸洽谈会以及重大项目招标活动,鼓励企业开拓市场;按市政府要求,设立3.5亿元应急转贷资金,帮助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渡过难关;充分利用省市外贸专项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,稳定外贸企业生产经营。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,推动转型升级。加大资金整合力度,市级财政共落实各类经济建设扶持资金9.38亿元,重点支持创新型园区建设和“510”工程项目推进,深入实施人才工程,扩大龙城英才天使投资基金规模,加大领军型人才创业扶持力度,引导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,积极培育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做大做强。三是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,减轻企业负担。全市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达198.4亿元。其中:出口退税105.2亿元;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40.89亿元;企业所得税减免29.73亿元;增值税其他各类优惠政策7.72亿元;营业税减免8.53亿元,其他地方税优惠4.12亿元;取消、降低10项涉企收费1.21亿元;推进“营改增”改革试点,全市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六个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的6020户企业中,96.6%的企业税负下降,试点以来共减轻企业负担约1亿元。四是加强财政金融联动,有效引导信贷投放。发挥担保引导资金作用,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,在保责任余额8亿元;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9000万元,引导三家合作银行为139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放贷24亿元;支持“区域集优”直接债务融资试点,为20户企业融资12.9亿元,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;设立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,引导金融机构为13户文化企业新增贷款1.07亿元;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,积极开展以政府采购中标合同为抵押的信用融资。五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支持地方经济发展。全市共争取部省资金50.24亿元,同比增长11.3%,其中:市区34.4亿元,同比增长19.9%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
